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作為消費支出的基礎,也由2018 年約2.8萬元成長至2022 年約3.7 萬元,中國消費底盤展現整體穩固向好的趨勢。支付作為消費重要環節,直接關係到華人商家的經營效率與顧客體驗。在中國做生意如何收款?第三方支付機構憑藉其創新功能及便利性,推動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由2018年271兆元上漲至2022年491兆元,預計2027年將達806兆元。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商家和銀行之間建立連接,從而促成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支付方式。
中國消費者常用的支付方式
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發展早期,中國消費者支付產品是支撐第三方支付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中國電商購物、線上金融、社交紅包、線下掃碼等產品的引爆下,第三方支付也完成了在消費者及對應交易場景的滲透和進化。以下是常見的幾類第三方支付
基於帳戶的支付平台
透過在支付平台開設獨立的支付帳戶來完成交易,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用戶可將資金儲值至帳戶餘額,或綁定銀行卡進行支付,廣泛應用於線上消費、轉帳、收款等多個場景,具有便利性和安全性特性。從中國消費者的支付習慣而言,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牢牢佔據用戶心智,近五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者支付佔比相加已達到93%,因此其他支付機構難以在短時間內憑藉同樣的支付產品撼動其市場地位。
線下支付
主要指掃碼支付。掃碼支付透過支付平台產生條碼進行收款或支付,如微信、支付寶。掃碼支付在2016-2017年間作為一種新的支付方式被用戶快速接受,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中,個人二維碼交易是線下條碼支付市場重要部分,其規模在2022年為17.5 兆元。離線掃碼支付方式的普及,得益於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頭部支付企業對於用戶掃碼支付習慣的大力培養。具有便利、快速的特點,適用於線下零售、餐飲、大眾運輸等行業。
行動支付
透過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等進行支付,主要透過行動應用程式、簡訊等方式完成交易。蘋果支付(Apple Pay)、華為支付(Huawei Pay)等屬於典型代表,利用手機的NFC或指紋辨識等技術,實現快速、安全的支付,適用於小額、高頻的消費場景,如便利商店購物、搭乘地鐵等。
中國商家的常用收款方式
對商家而言,需要面對的是用戶差異化的付款需求。儘管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二者已經在中國消費者中佔據較強地位,但二者之間競爭依舊膠著,用戶在線下使用條碼支付時,對二者的選擇較為分散。更不用提在市場發展早期,仍有其他的支付錢包為了試圖打開市場而展開大力補貼優惠。且由於線下商家尤其是中小微型商家呈現出分散性強、數量龐大的特點,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不能直接實現線下商家的服務對接、維護、拓展等業務。因此,線下商家的使用習慣並未像消費者一樣集中,銀聯商務及拉卡拉仍是非銀收單市場主要參與者, 2022 年二者佔非銀收單機構市佔率達55.9%。
中國消費者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導致商家在收款機具之間切換或需要使用者掃描不同的條碼,這會造成使用體驗上的不便。從更長的經營鏈來看,商家在增加營業成本的同時,還需要自行整合多個不同管道的資金收入情況,涉及到較為繁複的統計工作以及後續的資金歸集,因此為商戶提供的包括刷卡與掃碼支付在內的聚合支付解決方案,或吸引更多商家的加入。
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即收單機構或聚合技術服務商運用安全、有效的技術手段,整合銀行卡支付和基於近場通訊、遠端通訊、影像辨識等技術的網路、行動支付方式,對採用不同互動方式、具有不同支付功能或對應不同支付服務品牌的多個支付管道統一實施系統對接和技術整合,並為特約商戶提供一點接入和一站式資金結算、對帳服務,有效降低特約商戶系統投入和營運成本,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多元化支付方式,推動支付服務環境不斷改善。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作為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的主要供應商,成為聚合支付市場主要參與者。
對於聚合支付的覆蓋場景而言,餐飲與零售場景成為絕對主力,佔超過七成。同時,聚合支付的覆蓋場景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影響較大,由於支付寶和微信自2018年起投入大量資源拓展線下餐飲商戶,使得餐飲場景在聚合支付市場中的占主導位置。
隨著支付數位化發展,支付方式也逐漸多樣化,市場上已有支付方式涵蓋如銀聯體系下刷卡與晶片卡支付、微信和支付寶的二維碼支付、電子錢包如百度錢包和京東錢包等其他支付方式。這些不同的支付方式背後是由政府授予牌照的不同第三方獨立支付機構負責,從而形成各自獨立的支付管道,下游直接對接商家進行收款,上游直接對接銀行系統充當互聯網支付清算新渠道。然而由於支付管道眾多,中國消費者與商家常出現支付管道不符的現象,且接取全種類支付管道對於商家而言也具有較高的成本壓力。
而聚合支付的加入在第三方支付和商家之間新增橋樑,透過其軟硬體平台的開發,統一第三方支付的各種支付方式,形成聚合支付模式,這種聚合支付技術服務主要由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自主提供。由於只作為聚合不同類別支付方式的平台,聚合支付僅負責完成支付環節的資訊流轉和商家操作,不介入資金清算,也無需支付牌照,因而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形成相互依存而非替代的關係。